鼓舞士气,一举三得(1 / 2)
皇帝得知皇后小产的消息时,正在御书房同吴庸等人商议边境和灾年的事。
这是如今的两件大事,任何一件,都是关乎大周生死存亡的要紧事,除了每日早朝讨论,赵子御已经召几个肱骨大臣商议数月。
先是北燕同大周的战事。
皇帝道:“曲佑天的来信中表示,北燕日夜练兵,那燕吉老贼又扬言三年内必破大周,来势汹汹,既然这一仗在所难免,朕还是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谢谦看一眼吴庸,吴庸暗暗朝他点头,如今能让谢谦露脸的机会,吴庸都会让给他。
谢谦道:“皇上,北燕日夜练兵,咱们的兵也没闲着,北燕信誓旦旦要在三年内破大周,如今却是试探着前行,说明他们并不确定,大周如今休整的如何,所以才不敢冒然行动”
“若是先发制人......大周的带甲步卒和水军尚且能让北燕警惕,但军马委实不如北燕,先发制人只会把咱们的不足过早暴露给北燕,臣以为,不如静观其变”
“且北燕来犯,其实是劳师远伐,占天时,却不占地利,咱们有曲侯这样的大将,可趁着这个时候练兵选良将,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有丞相这样的神算子,更可早作准备,以智取胜”
年前吴庸力推革新,遭到许多大臣的质疑,唯谢谦等少数人完全认同,后革新初有成效,吴庸便借机提拔谢谦。
谢谦自身本就有足够的智谋,加之吴庸明里暗里的提点,也因着春闱前他二叔提前帮他打通了些人脉,更重要的是皇帝很喜欢他,故,短短数月,他平步青云,如今已是皇帝钦点的户部尚书。
这番话,殿内几个大臣有同意有反对,皇帝最后看向吴庸,吴庸便道:
“臣觉得谢尚书说的在理,这就像主迎客来,客入主家,北燕劳师远伐,北燕是客,大周是主,在自家地盘上打仗,总要顺手些”
皇帝最终采纳了谢谦和吴庸的建议,但具体关于迎战的事,因为两国差距还是艰难的让人头疼。
首先没军马,北燕没给他们养马的时间,如今北燕虎视眈眈,想从塞外弄来良马肯定是不行了,但若只凭着大周如今的良马配种,指定是不够的。
还有粮草,提到粮草,便不能不提吴庸说的灾年了。
关于这个问题,众人提了许多意见,但都有弊端,遂,直到现在也没拿出一个最好的办法,因为灾年就像一记未知的可怕的重锤,谁也不知道这场灾难是以何种形势出现。
皇帝让吴庸和钦天监再次观天象数次,钦天监得到的结论跟吴庸一致,但他们也说不好是以怎样的形势呈现,只能窥探一角天机,要么水灾,要么旱灾,要么更大的灾难。
确定了范围还好说,偏几种可能不确定,以大周如今的国力和财力,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准备。
赌一个?赌错了就是更大的灾难,分散预防?倒不如等着灾难来临,然后用所有精力去对抗。
吴庸是知道霍时玄如今的准备的,他曾忧心过,但霍时玄跟他保证,就算遇灾年,真要打起仗来,他的粮食管够。
就算最后大周无粮了,只要他有办法给他开一个海禁,他便有办法从别国弄来粮食,所以不用怕将士无粮。
如今霍时玄在酝酿,计划还未成熟,吴庸自然不会告诉皇帝,只跟他说。
“皇上还记得当年在边境的那场瘟疫吗?臣当时劝皇上莫要着急,说会有一个贵人来相助,如今,臣也劝皇上莫要过于担忧”
“臣这两日算了一卦,灾年的时候,大周会出现一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这个人,也是皇上的贵人,很有可能帮皇上度过此劫”
这话吴庸之前也是不敢说的,因为皇帝越是烦心越是忙,越是无心去后宫,为了庄绾轻松些,他必须让皇帝焦虑。
但如今皇后有孕,四个月了,胎确定坐稳了,所以可以让皇帝轻松一些了,这样庄绾才能开口同他说过继的事。
果不其然,他这话一开口,皇帝的脸色立刻有些好转,连日来的阴翳都舒缓了不少,就在吴庸暗暗松了口气的时候,周永福连滚带爬的跑进来了。
“皇上,出事了!”
吴庸看着疾步走出去的皇帝,转头同谢谦互视一眼,两人脸上皆有震惊和恐慌。
皇后小产?怎么会!这下可糟了!
他们日日盼着皇后的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霍时玄已经入京,已经在准备接庄绾出宫的事,怎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
.........
皇后小产让整个后宫人心惶惶,尤其是在听说了皇后倒在血泊中的骇人景象,谁也不敢靠近,都觉得晦气,魏贵人几个有孕的更是惶恐自危。
然,如此谨慎小心下,皇后小产的半个月后,魏贵人和荀嫔接连小产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