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廪米忽然不香了(1 / 2)

加入书签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课堂上,不论是宋夫子,还是秦枫秦大人,都曾经对那些有幸进入县学的孩子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宋代张载的回答,也被之后千百年来的读书人,奉为标准答案。

可是……

扪心自问,读书是为了什么?

倘若人人都有横渠四句一样的境界,天下早已大同。

圣人的境界,是不能强求的。

绝大多数人,都是凡人,凡人就无法超脱最基础的人性。

之所以千百年来,读书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追求,说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什么书到用时方恨少,白发方悔读书迟……

其实究其本质,正是因为读书关联的乃是学而优则仕的前途,乃是士农工商的显赫地位,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契机。

说得更简单,更直白,更朴素一点。

身份,地位,权势,金钱,美女,荣华富贵,锦衣玉食……

君不见封建王朝数千年,真正能身居高位,而恪守本心,不为外物所扰,一心为国为民的,能有几人?

淳化县,哪怕有了穿越而来的秦枫,也不过只是庞大封建王朝的一角,倒影着封建社会的人心而已。

现在,秦枫给出了一道选择题。

选项一,八斗。

选项二,五石。

这道题一点都不难,就算不识字,但基本上都识数,毕竟世世代代种庄稼,要是搞不清楚八斗和五石的区别,除非是个傻子。

于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就在这秦府大厅里上演了。

刚才还涕泪交加,赌咒发誓说自家孩子热衷读书热爱学习,之所以一时糊涂,都是他们这些做父母的鬼迷心窍,硬要逼孩子去府衙门口读告示,所以千万不要苦了孩子,不要伤了孩子求学之心,不要断了孩子上进之路,云云……

现在,纷纷闭嘴,一张张脸上写满了尴尬,目光闪躲,不敢去看秦枫的眼睛。

教人读书写字,能每个月拿五石稻谷!

那、那谁还去读书拿那点廪米啊?

其实逃学的这部分孩子,绝大多数已经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就算再怎么咬牙,头悬梁锥刺股都用上,八成也是无缘科举。

别看枫兰县学出了个徐鼎臣,但整个淳化县,也就一个徐鼎臣,整个大明天下,也就一个徐鼎臣!

徐鼎臣当年在这里读书的时候,那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过目不忘的地步,就这还同样刻苦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鸡的……

比你天赋好十倍的人,更比你努力一百倍!

这还怎么比?

所以,知道自己连个秀才都费劲,很多孩子也就灭了那点心思,能认几个字,也算是读过书了,最重要的是做出还要努力科举的模样,就可以照例每个月从县衙领八斗的廪米,这可是不错的一笔福利,绝不能断了顿。

但现在不一样了!

如果不去读书,改为教人读书识字的话,能拿到的稻谷更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