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风卷残云(1 / 2)

加入书签

邻村到葫芦庄不过几脚的路程,坐上牛车三晃五晃便到,杜家人却不肯花钱,坚持一大家子亲自走了来。

杜老太太说的很像那么回事:“天儿这么敞亮,又没个风沙的,走几步看看景儿不好吗?常年在家不怎么动,对身体没有好处!”

胡爱儿心里明知她是舍不得两个铜板的车钱,面上还是要摆出恭敬的神色对此表示赞同。她的婆婆并没有什么持家的才能,仅有的智慧全部用在了拿捏儿媳身上,只要胡爱儿还想继续做她的秀才夫人,势必不能惹这位老太太生气。

按说,女儿回娘家带着女婿和孩子便够了,断然没有捎上公婆与小叔子的道理。杜家人不是不懂这个礼节,只是今年这个年实在没有过好,他们连顿白面都没吃到。

为了表示对儿媳的看重,弥补往年不曾来往走动的遗憾,杜老太太毅然决定全家上门拜访,连吃带拿,给亲家一个好好表现争取的天大机会。

胡爱儿对此又喜又忧,喜的是公婆肯和娘家来往,她往后的倚仗便多了几分;忧的是她心里实在没底,尽管提前打了招呼,家里是个什么光景她大概看得出,胡老太太真能把自己挑剔的公婆招待满意吗?

胡家的大年初一过得很潦草,饭桌上仅比平常多着一样灰面大饼和带油水的野菜汤,除了胡莱姐弟仨以外的所有人都吃得很满意,好歹可以放开肚子吃饱。胡娇儿更不在意,这几天的小灶吃得她红光满面的,饭桌上的东西对她而言可有可无。

他们不傻,都知道重头戏在初二。炕桌上的人陪客肯定不会多吃,姑爷再能吃吃得了多少,剩下的还不是他们分?

到了初二,鸡叫第一遍的时候胡老太太就起了床,顺带着把家里其他人都叫醒。即便这些人不配插手帮忙,她也不愿意在自己劳累的时候看着他们睡大觉。

胡老太太煮了一大锅粘稠的灰粥,又做了一大簸箕的烙饼,像是慰劳士兵般按着年龄和性别分给了所有人,威严地嘱咐着:

“今儿姑爷上门,除了当家的男人们和三丫头以外,全给我滚回房吃!看牢你们的小崽子,别一个个地窜到跟前来碍事儿!过了晌午,要是姑爷走了你们就出来,若他想留下来打几圈牌呢,我自会叫你们老姑送饭进去,别嚷嚷,饿不着你们!”

被迫进房藏起来的人多少有些不服气,可胡老太太是当家的女主人,她代表着绝对的权威,她们心里再不痛快也不能反驳。

王氏是个胆大泼辣的,她一把拽住自家的儿子胡果推了出来,讨好地笑着说:“娘,叫老四也跟着出去呗!他是个小子,又吃不了多少,大过年的怎么地也得有个小孩子到处跑,才显得热闹不是?”

刘氏听到这话后低下头,她的肚子不争气只生了两个丫头,此时想开口也没有底气。

胡老太太斜着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就算要叫也轮不到你家老四,最小的老五还在呢,这席面还是他大姐带回来的!谁说没有小孩子,你把我的亲亲外孙们放哪里去了?等着瞧吧,亲家小叔子准也来!”

这话堵得王氏无话可说,的确,连大功臣三丫头家的胡硕都没能上席,她有什么脸面要求自家的小子上去呢?

不得不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胡老太太算准了杜家人,心知肚明对方是实在揭不开锅才肯上门。既然都拉下了脸,不拖家带口来狠狠吃他们一顿那就是亏!

处理好上不得席面的人后,胡老太太抖擞精神,开始准备今天的大事儿。

杜家人上门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胡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炕桌上整整齐齐地摆着茶水与点心盘子,每桌上都有一大盘新蒸米糕和一大盘高高堆起的糖块儿,甜美的气息回荡在屋里,惹得小孩大人们不断咽口水,这手笔!

以杜老太太的估计,今年胡家能招待一顿面疙瘩汤便是极限,没想到开门便是这样的震撼。受了这个下马威后,她不得不和和气气地叫了一声亲家太太。

“哎唷,你们可算来了,我们等了好久!”胡老太太的脸上开了花,热情地迎了上去。

熊熊的火盆使得屋子里温暖如春,热得几乎要烘出一身汗来。这让杜家人十分难堪,外面的衣服看着尚且过得去,里面破破烂烂的夹袄怎好意思露出来呢?

厅里靠着厨房的那一面有个大客炕,胡老太太特地拿抹布擦拭得干干净净,吆喝着请了杜家人都上了炕。杜家一共来了七口人,原本有些空挡的大客炕顿时挤得满满当当。

炕上有两个桌子,胡老头夫妻俩带着两个儿子,杜老头夫妻俩带着杜有才夫妇坐上桌,其他人围着挤在下桌前。

作为今天的绝对主角,杜有才的表现有些不尽如意。

他长得有些奇怪,瘦弱矮小的身子偏生了张驴一般的长脸,看起来有些驼背。今儿他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罩袍,干瘦枯黄的手不断朝点心盆里抓去,像是一个多月没吃过饭,这饿痨的模样让胡爱儿有些难为情。

两家的男人们都沉默寡言,另外一桌的孩子们又忙着争夺零嘴儿,话题气氛主要由胡老太太与杜老太太主导,絮絮叨叨地说些家务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