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前出塞九首(1 / 2)

加入书签

戚戚去故里一,悠悠赴交河二。公家有程期三,亡命婴祸罗四。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五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这丸肯侍朱鹤龄说是为天宝未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大概可信。诗的主题思想是讽刺穷兵黩武。表现方面的特点是一、用点来反映面,只集中描写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二、全部用第一人称来写,让这个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由于寓主位于客位,转能畅所欲言,并避免直接批评时政的罪状。三、结构非常紧凑,从第一首的出门,到第九首的论功,循序渐进,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四、掌握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从而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勇敢和谦逊的士兵形象。

一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二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三公宗,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四是说如果逃命,又难逃法网。唐行“府兵制”,天宝末,还来全废,士兵有户籍,逃则连累父母妻子。

五这两句点出赴交河之故,是全诗的主脑,是人民的抗议,也是壮甫的斥责。这首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六。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七走马脱辔头八,手中挑青丝九。捷下万仞冈一〇,俯身试宰旗一一。

六离家日久,一切习惯了,熟习了,放下再受伙伴们的戏弄和取笑。按通典卷一百四十九“诸将上不得倚作主帅,及恃己力强,欺傲火伙人,全无长幼,兼笞挞懦弱,减削粮食衣资,并军器火具,恣意令擎,劳逸不等。”则知当时军中实有欺负人的现象。

七“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八走马,即跑马。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

九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一〇捷下是飞驰而下。

一一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通典卷同上“搴旗斩将,陷阵摧锋,上赏。”所以要“试搴旗”。吴昌祺说“走马四句,捷自负,而意乃在死无时也。”

这说法很对。这是第二首,是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

磨刀呜咽水一二,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一三,心绪乱已久一四。丈夫誓许国一五,愤惋复何有一六功名图麒麟一七,战骨当速朽一八。

一二呜咽水,指陇头水。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呜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这以下四句即化用陇头歌。

一三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一四这句是上句的否定。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初尚不知,见水赤才发觉。刻划人微。

一五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一六这句承上句。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

一七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

一八当字很有意思,好象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矛盾现象,是由于这个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这是第三首,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送徒既有长一九,远戌亦有身二〇。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瞋二一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二二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二三

一九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

二〇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二一这两句是说,死活我们都向前去,决不作孬种,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也是汪性使气的话。仇注“吏即送徒之长。”

二二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二三这两句概括书中的大意。决绝,是永别。访佛是说“妈呀爸爸呀妻呀儿呀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我们苦也不能苦在一起了”吴瞻泰云“不言不同欢乐,而言不同苦辛,并苦辛亦不能同,怨之甚也。”这是第四首,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连托人捎封信他们也伯我们因此逃走。此章用倒叙法,因附书,故行迟,因行迟,故吏怒。若照此顺序,便索然无味。

迢迢万里涂二四,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二五,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二六,倏总数白群二七。我始为奴仆二八,几时树功黝二九

二四“迢迢”,远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