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章:练兵(1 / 2)
随着秦诤正式定下,复兴社的各级组织框架。复兴社上下,也是人心一定,心中有底!
把草台班子正规化。这就证明,这个武力通天的社长,是把复兴社当做正经势力来经营的,而不是过家家!
拟定后勤、武力、商务、情报,外交,这五大部门架构与各自的主事之后。
随即,秦诤又宣布,以余杭为复兴社主舵,原三大帮的各级分舵,全都视情况而增减。以闽粤越这境内水道纵横,临海的东南三省,各自境内连通多处支流水道的枢纽、关键要害之处,设置分舵。之外的其他分舵,一概撤销。
话说自秦汉以降,一直到隋唐。华夏的核心精华之地,都是在北方。比如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战国七雄。倒有六个,地处北方。
南方的开发程度,相比之下,一直有所欠缺。岭南,到了唐宋,都还是流放政治犯的偏远蛮荒之地。
南方的精华,也就荆楚、吴越之地。故而唐宋之时,天下精华之地都是两河、关中。一直到明朝,才开始大规模开发湖广,才有“两湖足,天下熟”之说,才成为天下粮仓。至于云贵黔等地,都是偏远山区,名义上属于朝廷,实际上却为原住民土司所占据!
故而秦汉以降,一直到唐宋,都以北方实力为大,南方相对较弱,历来占据南方者,都只能偏安一隅。比如从春秋五霸之楚国开始,到战国吴、越。再到三国时的吴、蜀;再到东晋,梁朝,南陈,南唐;以及后世的南宋,乃至南明。凡是呈南北对峙之势者,都是以北伐南,而天下一统。未见南方北伐成功者。
二千年封建社会,以南统北者,唯有洪武大帝朱元璋一人,只此一点,朱元璋就当得起千古一帝!还有一位,就是后世凯申公,发动北伐,达成名义上的统一。
为何自秦汉以降,二千年间,北方一直强于南方。只因古代是农耕社会,而农耕决定于水利,秦国修建郑国渠,才有关中千里沃土,奠定秦国横扫六国的最初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关中成为帝王之基。
巴蜀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才使巴蜀成为天府之国,加之蜀地交通不便,易守难攻,才使蜀地成为一方最佳的割据之地,才有历代季汉、后蜀等割据政权。不过蜀地的缺点就是只能割据,难以打出去。
而河南河北,地势平坦,籍黄河灌溉之利,便于耕种,直到后世,亦是产粮重地。
故而洛阳,长安,是历史上做为都城,最多的两个地方。
而南方虽然河流众多,水力充沛。但一则古代可没有袁爷爷,常规稻产量不高。想想古代“麻黍稷麦菽”,或“稻黍稷麦菽”这五谷之说,一种直接没有水稻,一种水稻之占其一,其他的主产地,全在北方。就知道了。
加之古代南方地处湿热,多水多山,瘴毒瘟疫之气,加之古代长江多次改道泛滥,所以相比之下,生产力不然北方。直到明清,因为北方开垦砍伐过渡,水土流失,才渐渐把重心偏向南方。
当然,即便是在隋朝,南方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水运和海运,一可籍此与南洋各地通商,赚取高额利润。二来,若是造船业和后勤跟得上,也可籍水路,攻伐北方。水路运输人力物力,耗费远比北方车马劳顿,要小得多,省力得多。
有鉴于此,秦诤才把总舵设在余杭。再把东南数省水道枢纽之地,设为分舵,全占据下来。
一是因为余杭,乃古吴越的精华之地,在此时的开发程度,远比广东、福建要高。二则是余杭离出海口近,方便把水运这个优势,完全的利用起来。
安排好集团势力架构后,秦诤就对着彭老三,还有剩下的七八个先天级,说道:
“接下来,咱们就要竖起大旗,招兵买马,把护卫武力这块,搞起来。你们都去拉人。能拉来一百人,本社长就封他做队正。拉来一千人,就是校尉。谁能拉来一万人,那他就可以做将军。”
话说古代经营势力,主要是以乡党、宗族为枢纽,比如刘邦手下的萧何,曹参,樊哙等,就全是当初陪他在沛县一起吃喝玩乐的乡党。曹操起家最初的老本,全是夏侯家的自家兄弟。
即便是到后世,宗族势力虽然衰微,但这个乡党,仍然是区分势力判别的主要标志。比如义务商,温州炒房团,莆田系医院等,都是以地域乡党为标志的人事利益集团。
当然,眼下秦诤的手下,也没几个出身大族的。
虽是杨坚建隋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此制毕竟已经盛行了数百年,早已是根深蒂固,一时间,也是难以断更。现在有所谓的四大门阀,就不说了。就是到了唐代,也还有所谓五姓七家的世袭士族,九品中正制流毒之深,之顽固,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秦诤一干手下,除了宋阀中人外,其他全是些泥腿子和小地主寒门出生,不然,早就各自去做官去了,也不会来混江湖。
当然,这一干小弟,各自的宗族势力固是靠不住,没有几个老乡不是?放出去,各自去拉人手,不用多久,就能拉来万余大军。
裴岳、裴炎,韩盖天。还有云玉真,游秋雁。你们都要把架子给我拉起来。运转。
“是!”
“散会。”
人吃马嚼的,一定是钱粮物资,才是第一要素。“老三等一下,带几个精干弟兄。随我去拿下粮仓。”
以秦诤的武力,自然是轻易就占据了下来。杨广真是败家子,隋朝之亡,太过于急功近利,意图把几代人的事,在全部做完。消耗民力太过。功在千秋,而害在当代。
李世民就吸取教训。开科举,征高丽,平突厥。实际是重复杨广的政策方针,但他徐徐图之,避免了踩雷,所以千古名君,贞观盛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