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镇守太监制度(1 / 2)

加入书签

朱宸濠又仔细看了看张璁和桂萼联名所上的第二份折子。

俩人虽然在奏折的第一段,就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但肯定不可能一句话就算完事儿。

后面的内容,则是着重阐明镇守太监制度对地方的危害。

明朝早在永乐朝的朱老四时代,就已经有了派太监巡视地方的做法。

但当时还没有镇守太监这个说法。

这个职位正式出现,是在朱老四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当政期间。

这位老兄由于身体不好,  没有太多精力去处理朝政,于是太监便真正在大明这个舞台上崛起了。

派太监出镇地方,也是从朱高炽开始。

而根据出镇之地的重要程度,也就有了守备太监和镇守太监之分。

最早被外派出镇地方的太监,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

他被派往南京,成为了帝国的第一个守备太监。

还有一个王安,则被派往了甘肃,  也是第一个镇守太监。

在朱高炽之后的几十年里,  派太监出镇地方还只是看皇帝的意愿,  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

直到,“土木堡战神”横空出世。

明英宗在经历了“北狩”、“叫门”,以及软禁这一系列事件,最终靠着“夺门之变”重掌大权后,感到自己威望大减,害怕不能压制地方,于是才真正建立起完备的镇守太监体制。

大明所有的布政使司和九边,也是在这个时期全面进驻的镇守太监。

朱祁镇所要的,当然是让那帮太监去监视地方官员,以免生变。

他之后的那几个皇帝也同样不信任地方官吏,因而一直延续着这套体系。

到了正德时期,算是达到了最高潮。

虽说那些太监都是被皇帝派往地方,但他们在职权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自然是守备太监。

而守备太监所在的地方,对明朝的皇帝来说也都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

历史上,  大明总共往四地派遣了守备太监。

其中的南京、凤阳和天寿山,是从明初就设立的。

还有一个承天,则是嘉靖上台后,为他老爹的陵寝所设。

朱宸濠登基称帝后,这个承天当然就不可能存在了。

南京守备太监的权力有多大就不用再赘述,而凤阳和天寿山的守备太监虽然远不如南京的那么风光,却也手握兵权,可以在必要时动用守卫中都和看护皇陵的军队。

守备太监所守备的地方就那么三个,人数自然很少。

而且这几个地方由于太特殊,所以尽管历史上的嘉靖也根据张璁和桂萼的意见裁撤了镇守太监,但却并没有动那些守备太监。

其他那些出镇地方的虽说都是镇守太监,但镇守九边和镇守内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单论职责高低的话,边镇镇守太监肯定要远大于内地镇守太监。

边镇镇守太监的权力极大,肩负着“领兵御虏、修筑工事防虏”的责任。

也就是说,只要镇守太监愿意,他是可以统兵与外敌作战的。

当然,大多数镇守太监都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一般都不敢真个领兵打仗,  更多的还是负责后勤保障和监督边镇将领。

至于内地的那些镇守太监,  其作用基本上就是充当皇帝在当地的耳目,  监督地方官员,在出现叛乱时还要随军平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