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天华地宝(1 / 2)

加入书签

第131章  天华地宝

        去年秋,关中大丰收,朝廷在关中实行和籴之法,以高于市场价两三成的市价收购关中之粮,以供皇宫用度及西北诸州边防之用。

        大量来自江南的绢帛,以和籴的方式,派发到关中百姓手里。

        财富的形式稍微转换了一下,便造成了暂时的繁荣。今年的新年,来长安城里采办年货的百姓格外多,生意也格外红火。

        和籴的一个作用,就是加大社会层面的流动货币数量。手里拿着绢帛的百姓,便会到周边市集去购买生活所需品。对于盘活经济有好处。

        当然了,如果只看好的一面,确实是这样。

        鉴于马上要去灵州会盟,需要一个好彩头,也让长安百姓也高兴一下。故而大唐天子李隆基,宣布开大酺三日,他难得发了一回善心:这次大酺的费用,全部由内库支出,没有摊派给京畿的地方官府。

        普天同庆的大酺并不是白给的,李隆基有自己的深刻考量。

        与草原铁勒诸部会盟,这是可以与当年太宗媲美的大功业。

        基哥认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已经可以比肩太宗,没什么缺憾了。

        趁着这次会盟,把自己的声望抬到一个空前绝后的程度,是很必要的。以后别人谈起大唐,太宗第一他第二,美得很,此生无憾。

        而现在改年号为“天宝”,也很好够理解。

        “哈哈哈哈哈哈,原来是王将军的女婿啊,方使君真是年少有为啊!”

        这也是他想都没想,第二天率先去豆卢军军府报到的原因。

        百官休沐前的最后一日,基哥下了一道圣旨,很长,大致上的意思也很明确: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的说法,朕以为如今的大唐,已经配得上这句话。值此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邦来朝之际。改年号“开元”为“天宝”,愿我大唐世世代代天华地宝,万世不朽。

        现在方衙内已经是草木皆兵的状态,生怕基哥又搞出什么幺蛾子了。

        这军使来得太容易,他当得心里都不踏实!

        “豆卢军不过四千三百人而已,应该不需要支度使吧?”

        朝廷给方重勇安插这个“支度使”的时候,压根没想过这些破事,只不过是把赤水军的支度使“移植过来”,想着豆卢军规模太小,估计也没啥鸟事。

        方重勇面色平静,心中已经着急得像是烧开了的水壶一样。

        所以左右都是要借,为什么不找豆卢军来借呢?

        借贷的人当中,大户借粮数百硕的比比皆是,每次押运的人都是百人以上。豆卢军要是不派人盯着,难免那些亡命之徒想些歪心思。”

        既然有超编制的,那自然也有吃空饷的,这些都要根据地方需要,由边镇自行调整。

        方重勇有点理解王思礼为什么要在豆卢军中单独设置支度使了。

        这时候,谁跳出来反对,谁就会被打死。

        嗅觉灵敏的朝臣们,都从这个年号中,闻到了意味深长的信息。

        “罗城鱼龙混杂,堆太多军粮和绢帛,库房容易被盗贼光顾。只有千日做贼,哪里有千日防贼的。

        反正那里离罗城不到十里路,也是无妨的。”

        把钱“种”到敦煌本地人当中,然后像韭菜一样割人头。

        封建时代的朝廷中枢,永远不要对他们期待太高!

        方重勇不无恶意的想道。

        “不过豆卢军编制太小,常常不够使用,所以本地豆卢军常备军,现在已经在七千五百人以上了。

        所谓“开元”,即开辟新纪元,象征着励精图治。

        方重勇有些心虚的问道。

        方重勇已经不知道要怎么说,他只能先听听王思礼的解释。

        王思礼一脸无奈的说道。

        ……

        “豆卢军,要维护西域商路啊。护卫大商队也是日常军务之一。若是不能维护敦煌本地的秩序,那谁还把大唐当回事呢?

        河西五州东重西轻,兵马主要集中在凉州。但若是论起日常杂务,还是豆卢军承担得最多。四千多的编制又要守城,又要日常巡逻,还要护送大商队出关,实在是不太够用。”

        没想到居然会变成这样。”

        不过话说回来,“代职”可以糊弄,但正儿八经任命的职务却不能。

        听到这话,王思礼一愣,随即摊开手询问道:“有西域而来的重货奇珍,敦煌本地人想买又苦无现钱,他们要不要找人借贷?然后将这些货转卖到长安?”

        沙州敦煌县罗城正中央的豆卢军军府大堂内,方重勇面前满脸络腮胡,身材魁梧的壮汉,正漫不经心看着他递过去的委任状,不以为意的哈哈大笑。

        方重勇苦笑一声,叹了口气。这个人获罪,引起了一连串的破烂事。

        但是这是朝廷任命的,不能更改,只是朝廷为什么会这样任命呢?

        “豆卢军支度使难道不是一个虚职?”

        那时候大唐正从一系列的高层剧烈倾轧变动中挣脱出来,如同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一般。

        当然了,这只是他的第一站。

        忽然,一直没说话的王思礼微微皱眉,似乎想到了什么不妥的事情。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

        “如此也好吧。”

        “问题倒不是方使君,而是某在疑惑,两天前某才向朝廷上书请示,要给豆卢军中加一位支度使,为何今日方使君就拿出了朝廷的文书。

        还是沉默是金,少说为妙的好。

        没想到王思礼那封奏折一旦递上去,万一基哥不开眼,那就把他方衙内坑到姥姥家了!

        “方使君身上这个团练使,倒是多此一举了,沙州本地虽然民风彪悍,但确实没有团结兵。”

        起码这四年不能打“报告”返回长安了。

        “既然是借贷,那肯定是得找小城内的大户。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知道也就罢了。

        方重勇点点头,等接手这个放高利贷的活计再说吧。

        类似的破烂事朝廷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不好说。

        今日之行的收获,还真是让人感觉微妙啊。

        方重勇整个人都不好了。

        朝廷只给四千三的编制,其他超编的三千二百人,都需要本地府衙和驻军想办法。这人吃马嚼的,光军粮一项,就不是个小数目。

        这只是沙州本地的一种生存策略而已。西域而来的奇珍异宝,贩卖到长安利润十倍以上的比比皆是,这里有的是见钱眼开的人。

        看到方重勇如此谦卑的模样,王思礼哭笑不得,摆了摆手,面带疑惑的解释道:

        有李林甫在,基哥的诏书基本上不会被打回来。

        而且在边镇的话,豆卢军军使,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客串”沙州刺史,很多时候,二者也常常由一个人兼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