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天华地宝(2 / 2)

加入书签

        如何重回轨道,如何纠正武周以来种种离经叛道的事物和社会思潮,好像一座大山摆在李隆基面前。

        不足用的粮秣都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

        “超编这么多么?”

        方重勇疑惑问道。

        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方重勇对王思礼小声问道:“豆卢军这么玩,朝廷就不管了?”

        某种程度上说,基哥确实做到了,甚至做得还算不错。

        王忠嗣的人脉也太踏马广了!

        明年上元节后,即为天宝元年,开元二十八年,便是开元时代的最后一年。

        前任沙州刺史兼豆卢军军使王怀亮因罪下狱,某便接替了他担任军使。”

        王思礼环顾左右,将方重勇拉到一处无人的地方,小声抱怨道:

        呃,方重勇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那当然了,某便是王思礼,得王将军提携担任豆卢军军使一职。这次王将军来河西,便是带着某一起来的,随后某就被安置在豆卢军。

        “王将军也认识我岳父么?”

        王思礼总算是告诉了方重勇一个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

        无须朝廷指派,任命自动生效。

        超编七成以上?

        那时候,他立志要开创一个打着自己深刻烙印的新时代。

        就算知道,朝廷对此也一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大略不追究细节的。

        既然高利贷有其市场,甚至还异常活跃,那为什么不能找本地驻军借呢?非得把豆卢军逼到伪装马匪去沙漠里截杀商队是吧?

        坏消息,自己被任命为官方高利贷兼地下钱庄的掌门人。

        没有好不好的说法,觉得不好的人可以不借。

        本来已经松口气的方重勇猛然抬头看着王思礼,心中震惊不已,一脸疑惑不解。

        从前的军务,都是豆卢军使王怀亮在办,某也不知道使君来这里居然是为了这个。”

        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这个具有敦煌特色的“支度使”,应该跟本地的“营田使”对应,叫“营钱使”才准确。

        本地大户也害怕有人欠款不还,豆卢军可不怕谁欠钱呢。我们手里的刀快得很。”

        药泉那边就一个大湖,周边有些田地和粮仓,其他三面环山皆是沙土,只有一面有路。就算有人不开眼来盗窃,跑都没法跑,这也是防止豆卢军内部监守自盗。

        接下来方重勇还要去小城城内的沙州府衙,以及位于药泉的佛寺,那里已经有一位礼部主事,方重勇要过去跟对方办交接。从此以后,至少是四年之内,在朝廷没派人来接替他之前,他都要兼顾着莫高窟内的石佛和壁画。

        下赌桌的就别怕输,借高利贷的就别嫌利息高,都是愿者上钩的事情!

        让这么大一个孩子去放高利贷……属于丧尽天良的行为了!王思礼这个堂堂七尺男儿,都感觉羞耻。

        辛苦了大半辈子,难道还不能听一听唱歌,看一看跳舞?

        满朝文武全都闭嘴,默认了这道诏书的“无礼”。

        王思礼满脸歉意的对方重勇说道。

        基哥真踏马任性。

        方重勇心思细密,疑惑问道:“为何不在罗城?”

        好消息,本地军使是岳父的嫡系。

        在长安大酺三日,也是为了造势,这个钱花得值得,都是花在了自己身上,所以基哥一点都不觉得心疼。

        方重勇怀疑,基哥或许是怕自己在边镇被人欺负,所以故意加了一大堆有事没事都能插一杆子的鸡肋职务。

        王思礼嘿嘿笑道。

        “呃,不好听的就多了,什么京债、折子钱之类的都行,反正就是把布匹放出去的,收粮食或者布匹回来,借一还二……差不多这样了。”

        <div  class="contentadv">        王思礼偏过头,不敢看方重勇。

        “王怀亮还真是个妙人啊。”

        这道圣旨一下,长安城内的中枢百官们,便如同吃了苍蝇一般难受,却又不好在这种小事上跟皇帝“硬顶”。

        这……有点不合常理啊。

        王思礼安慰方重勇说道。

        方使君身上这个支度使虽然是顺应需求,却也真是一座大山。如果使君实在为难,某上一份奏折,让朝廷换人来当,也是无妨的。只是会影响使君的风评。”

        方重勇现在是“代沙州刺史”,却并未“去礼部员外郎”。

        “那确实是必要的。”

        李隆基在中枢休沐放年假前的最后一天颁布诏书,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还需要说么?

        那嘴脸恨不得已经画在诏书上了!

        说穿了,不就是基哥认为自己能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现在是时候享受一下呗?

        也就是说,方重勇现在当刺史只是客串一下,他不管事问题也不大,因为本地刺史下面还有司马跟长史。在刺史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理事的紧急情况下,实际上是由这两位其中之一来代理的。

        能保住敦煌,保住沙州在大唐的牢牢掌控之中,保证丝绸之路的顺畅,那么地方上的需求,自己搞定就行了!

        大唐中枢兵部户部的账册是一本账,而地方上的账册又是另外一本账。这些都是潜规则,看破不说破。

        看到他这个表情,方重勇心中一紧,小心翼翼的问道:“王军使可是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下弱冠之年便担任军职,实乃心中惴惴,有什么事情,请王军使务必言明,某一定不耽误王军使日常军务。”

        王思礼摸摸头说道,有点不好意思。

        “那不好听的呢?”

        “那怎么能是虚职呢,以前都是豆卢军中司曹在办,我瞧着司曹官职太小,还是流外官,本地大户也多,只怕不会卖面子,所以就向朝廷请示设立专门的支度使。

        “对了,支度使办公的地方也在药泉,倒是省了你很多麻烦。”

        “方使君是有所不知啊,豆卢军的支度使,那是跟别处的支度使不太一样的,其实这也不过是个比较好听的说法。”

        王思礼多提了一句。

        “对了,我这便安排五百骑兵屯扎药泉附近吧,给你打下手。

        方重勇猜测豆卢军支度使估计是朝廷刚刚“发明”出来的,不过朝廷一旦任命,便有它的严肃性,不可等闲视之。

        方重勇木然点头,心里还在想“硕”这个单位是什么意思,好像就敦煌本地常用,他猜测应该是跟“石”差不多。

        方重勇和王思礼不知道的是,为了打击吐蕃人嚣张气焰,就在这寒冬腊月,对唐军最不利的气候条件下,河西节度使萧炅与陇右节度使杜希望,二人联手,集中了将近十万的兵力,从两个方向,对河湟谷地的吐蕃人发起了大规模反击!

        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反而成为了周边最平静的地方。

        故事来源于生活,细品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