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烽火戏诸侯,绝佳的机会!(1 / 2)

加入书签

第148章  烽火戏诸侯,绝佳的机会!

        三声狗叫。

        回荡在军中。

        刹时间,无论是后面带来的一千五百兵马,还是前来迎接的锦衣卫,一个个都将脸憋得通红,努力让自己不要笑出声来。

        堂堂的凉国公,竟然学狗狂叫。

        此事传扬出去,定要成为朝野上下最大的笑谈了。

        事实上,还真是如此。

        凉国公学狗叫,后来与朱允熞率军灭倭寇取得大捷一起,亦成为了传说故事的一部分。

        给传奇皇太孙,再添上了几分让民众喜闻乐道的神话色彩。

        蓝玉学完狗叫,也不给他们出言嘲笑的机会,立刻大喊道:“还愣着干什么,快带我去海边接应。太孙殿下去攻打倭寇老巢,可不能出什么差错。”

        李素孝大笑道:“凉国公放心,以太孙殿下之能,此去必定是旗开得胜,凯旋归来。”

        若是在几天前,他知道朱允熞亲自带兵去攻打倭寇的据点,一定会万分担心。

        但这几天如做梦一般的经历,让他对朱允熞的崇拜,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丝毫也不怀疑,太孙殿下此去必定又是大胜。

        太孙殿下,真的就已不能以凡人论之,而是行走在人间的真神。

        蓝玉又吼道:“快给朝廷发捷报!”

        本来给他报信的锦衣卫,报完信之后,就应该直接前往金陵城,向朝廷报捷。

        可半路被蓝玉给截了。

        眼下已然无事,当然要接着去朝廷报捷。

        吩咐下去之后,李素孝便带着蓝玉,前往海边。

        之前城中只有八十余名锦衣卫,为防有失,只好紧闭城门。

        如今蓝玉带来了一千五百兵马,倭寇和反贼又都已溃败,一千五百人镇守松江府城,绰绰有余。

        还能分出不少人,去外面清剿被击溃后,四处逃窜,东躲西藏的倭寇和反贼。

        刚要出发,蓝玉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

        “别只顾着报捷了。”

        他猛地一拍大腿,道:“快、快,快,立即派人去各路军中传令,命令开拔来征伐倭寇的大军,即刻返程,不用来了!”

        蓝玉可是安排了整整五万大军啊!

        分别从数十支军队中抽调,此刻正浩浩荡荡,向着苏州府开来。

        准备在那里集合,然后围剿松江的倭寇和反贼。

        可现在,松江府城都已经收复,太孙殿下都领兵去打倭寇的海上据点了,五万大军,还开过来做什么呢?

        和谁打仗呢?

        他也很是无奈。

        早知道太孙殿下这么猛,带五百新兵,弹指间就平定了倭寇之乱,他还调什么兵,遣什么将啊!

        将大军召集过来,却根本没仗打。

        这岂不是成了“烽火戏诸侯”吗?

        ……

        ……

        ……

        金陵城,齐府。

        黄子澄与齐泰正在秘密议事。

        “依我之见,太孙殿下虽然斩了曹国公李景隆,陛下表面上也装出生气的样子,但并没有要严惩太孙殿下之意。”

        齐泰首先说道:“此事还是奈何不了太孙啊!”

        “不然。”黄子澄轻轻摇头,似是胸有成竹的笑道:“陛下虽有心包庇维护,但那帮淮西勋贵,可不会就此放手。”

        明初的政治势力,与后世的大明,还很不一样。

        朱元璋自“淮西”起兵,历经二十余载的南征北战,建立明朝,统一全国。

        在此期间,淮西功臣集团为朱元璋出谋划策,领兵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明建立之后,这些人也都得到了封赏。

        尽管胡惟庸,李善长先后被老朱杀掉,但朝堂上势力最大的,仍然还是淮西勋贵。

        老朱对他们,素来也是十分提防。

        因为淮西勋贵中的很多人,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地方。

        其中不少人甚至拥有私人武装,有大量的奴仆,与各地的卫所驻军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卫所的指挥使,千户,大多都曾经是他们麾下的兵将。

        在老朱看来,如果不加以限制清洗,迟早会酿成大祸。

        事实上,历史后来的走向,也一如老朱所料。

        哪怕他为了让建文帝继位,大肆屠杀功臣,利用“蓝玉案”,清洗了大量淮西勋贵。

        可后来的靖难之役中,这些人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由于他们与朱棣关系更密切。

        不少人在征伐之时,出工不出力。

        朱棣能顺利造反成功,固然离不开建文帝的愚蠢。

        但与许多武将(包括大量中低层武将)不用心平叛,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而在黄子澄眼中,朱允熞所做所为,已然严重触犯了淮西勋贵集团的利益。

        先是加征商税,再是打常茂,不给他们任何面子。

        接着又杀了李景隆。

        双方之间的矛盾,已到了接近爆发的边缘。

        若不是蓝玉一直压着,那帮武人,早就要起来闹事了。

        可眼下蓝玉领兵出征,不在金陵城中。

        而冯胜,傅有德等人,又都进京了。

        金陵城内的淮西勋贵,有了新的主心骨。

        他们如何能吞下斩杀李景隆这口恶气呢?

        齐泰叹气道:“就算他们再不满又如何呢?太孙领兵在外,军情紧急,也没有临阵责罚统兵元帅的道理。”

        “陛下以此为借口拖延,谁又能寻一个不是?”

        “待到倭寇之乱平定,松江府城收复。太孙立了大功,斩杀李景隆的事,自然就翻过篇了。”

        他看透了老朱的谋算。

        黄子澄冷笑道:“你说的这些倒也没错,但前提是,他这一仗要打赢才行。”

        “别忘了,我已经给嘉兴府知府许东江去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