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 / 2)

加入书签

        朱允熞也听得明白了。

        说到底,上面给税曹定的是“包税”。

        即一片区域,总共要收多少税,定下一个总额。

        这也是最通行的做法。

        不仅收商税是如此,地方上收田税地税,基本也是这般办法。

        实行包税制,某乡某村要收多少税,由地位高势力大的乡绅代为征收。

        具体如何收,官府基本不过问,只认总数。

        只要能完成收税的任务,便任由乡绅去管。

        很多乡绅趁机从中弄权,欺压无权无势的百姓。

        但由于顾忌地方上的名声,不好欺压得太过,大多数地方也还是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要不然,这套体制也不至于能运行数千年。

        朝代更替,江山易主,都始终保持不变。

        事实上,包税制的做法,一直到后世科技文明社会,也还有采用。

        税务专员都是会分配税收任务的,比如今年必须收一亿的税。

        完成任务,万事大吉。

        当然,文明社会的管理要规范得多,不敢随便胡乱征税。

        虽然有任务,但主要是为了督促工作,防止税务专员偷懒不作为。

        真要完不成的话,也就是写写检讨,丧失评优评先进的资格之类的。

        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违法乱来,处罚可就严重多了。

        因此,即使完不成,他们也不敢乱搞。

        只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略微灵活行事。

        但这个时代不一样。

        税曹完不成收税的任务,最轻也是要挨板子的。

        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杨士奇却是诧异道:“朝廷定的商税,并没有说驸马家的奴仆就可以免税减税。”

        “既无规定,那依例来说,无论皇亲国戚,还是勋臣高官,其家人经商者,纳税皆然,无有特免。”

        “为何到你这里,却变成了他们不交税,要无权无势的百姓代他们交呢?”

        皂隶破口大骂道:“你这书呆子好生愚蠢,自古皇亲国戚,勋臣高官,都是不纳税的,寻常百姓,才需要纳税,这还用我多言吗?”

        “便是考了功名的读书人,也可享有免税特权,田税徭役如此,商税自是亦然。”

        “前不久才有一名税司巡检,也和你一般愚笨,竟拦了驸马都尉家的马车,要求其和经商的平民同样收税,被管家周爷打得几天都下不了床。”

        “人家是正经的巡检,朝廷命官,好歹还能保一条命。你一介布衣,又是外地人氏,便是打死了扔长江里,也溅不起几朵浪花来。”

        皂隶说完,又瞪了杨士奇一眼,道:“今日我还忙着去其他店家催税,且懒得你,如若不然,定要将你拘到大牢里,关上几日,叫你识得老子的厉害。”

        他说得十分嚣张,似乎这种随意拘人的事,从前没有少做过。

        说完之后,转身就走,还丢下一句话。

        “记着,日落时拿不出三十两银子,我便砸了茶棚。”

        皂隶离开,杨士奇坐下,愤愤不平道:“岂有此理,不过是一名小小的皂隶,竟然如此蛮横霸道,当真是可恨。”

        “可不能小瞧了他。”店家走了过来,道:“刚才还多谢这位公子仗义出言,虽然未能减掉小店之税,诚心可嘉,小老儿谢过了。”

        杨士奇叹道:“说了许多废话,于事无补,又有什么用呢?”

        店家苦笑:“咱普通百姓,就是这样,到哪里都被人欺侮。”

        “原以为太孙殿下开放经商,咱也能趁机过上几天好日子,没想到,还是不行啊。”

        “别说做大生意了,就是开一间茶棚,也不是咱们这些无权无势的人,能参与的事情。”

        “罢了,罢了,待大家喝完茶,小老儿这就收摊回家吧。”

        旁边的一名客人接言道:“店家,你也不必过于生气难过。看你的样子,应该本来是庄户人家,茶棚做不下去,无非是回去继续经营田地,或去大户人家做长工谋生。”

        “要我说,真正惨的,还是原来那些小商户。”

        朱允熞心中一动,向蒋瓛使了一个眼色。

        蒋瓛心领神会,当即开问道:“这话是怎么个说法呢?”

        那客人道:“太孙殿下开放了经商资格,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申请税证经商,但同时也加征商税。”

        “大商户大多倚靠皇亲国戚,勋臣高官,虽办税证,却也只是稍微交一点点。”

        “朝廷的税额总量却是要加的,上面压下来,一级压一级,那下面能怎么办?”

        “从权贵那里收不到,便只能向无权无势的小商户收呗。”

        “他们现在已经是个个苦不堪言,很多人都快活不下去。”

        “又是世代经商的人,不懂做别的营生。生意做不了,恐怕是要沦落街头,乞讨为生。可怜,可叹。”

        朱允熞听得目瞪口呆,脑海中闪过一句话。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若不是亲自来码头私访,他还真不知道,自己好好的经商政策,竟在执行中变成了这幅模样。

        还会以为自己改革有成效,功德无量呢。

        果然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可恨!”杨士奇意气不平,重重在桌上放了一掌。

        “若有朝一日,我能入朝为官,定要刷新吏治,一改积弊。”

        朱允熞有些好奇,微微笑着,又朝蒋瓛使了一个眼色。

        蒋瓛笑问道:“莫非公子心中有甚治国经略,不妨说来听听?”

        躺在医院的床上码字,好痛苦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