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攻守异也(2 / 2)
御医垂着头,先缓缓退了出去,临到了门口,听到皇帝在问,“是江南来的?”
除了贾琮,不疑有他。
<div class="contentadv"> “是!”宋洪将密奏匣子递给了皇帝,他忙退到了门边,一向,密奏都不假他人之手,宋洪不敢逾矩。
皇帝打开匣子,里头是一份密奏,一本账本。
泰启帝先拿了密奏细细地看去,是贾琮送过来的,一是眼下江南局势,二是浙江总兵与倭寇这些年互相勾结;三是海运几乎被江南世家垄断,朝廷三令五申片板不得下海,而这些人却通过海运一个个吃得满肚肥肠,赚得钵满盆满;四是为了阻扰朝廷开海,这些人为非作歹,擅养私兵,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如今证据在手,涉案人员业已关押,最后,贾琮道,“仅临安伯一家抄家所获,仅白银便逾四百万两有余,再加上其他商铺、田庄、书画、珠宝等所得,臣预估不下于六百万两,远超甄家。”
“而江南涉事的五家,臣以为,其家产同样不可估量,臣不敢妄动,已经将其家产全部封存,亟待皇上派可靠之人前来进行查抄。”
皇帝拿着密奏的手正在轻轻颤抖,若只是说这些财货也就罢了,后面,贾琮还说了自己的设想,一是神兵营的进展,这一次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在这场江南官场的围剿中取胜,火器之利占了大头。
“若火器能够大规模生产,辽东战事许会有翻天覆地之变化,陛下或可安心,臣民或可不惧东虏”。
其次,关于朝廷增收的问题,贾琮再次提出了开海的问题,并用江南世家的财富来进行说明。
泰启帝自然是心动不已,贾琮提出,以皇帝的名义,派遣心腹爱将,组建船队,用本土之器物去往他国,往返利钱数倍,数十倍,甚至有些百倍之多。
“若开海,市舶司可根据往来货物之价值,从中抽取两至三成赋税,此亦可为朝廷增加赋税,虽取之于民,若用之于民,又何来与民争利之说……“
市舶司在太祖年间,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后反复禁海,此衙门便形同虚设了。
而市舶司对往来船只的抽税分引税、船税和价税,以及额外税。引税是针对国内海商的,须花银子督饷馆购买文引,既然禁海了,文引就没有市场了。
其中的大头是价税,按照活物价值量征收的从价税,税率一向少于百分之二,比起贾琮所提的二至三成的价税,简直是尘埃对上泰山。
但泰启帝并不觉得贾琮是狮子大开口,且看这些涉事人员的家产,这其中有多少利润,已经不需要用脑子来计算了。
泰启帝读到这里,已是面色潮红,心中不由自主地想到,贾琮这是赤子之心啊,若朝中人人都能如贾琮一样,将朝廷放在心上,处处为朝廷,为百姓考虑,他何至于如此艰难。
泰启帝再次将贾琮写来的密奏读了一遍,细细思索其中的每一个提议,对贾琮便越发喜欢,这才是忠君之臣呢!
及至换了账本一看,里头一笔一笔触目惊心的数据,一个个熟悉的人名,泰启帝此时浑身如风中落叶一般,气愤得不能自已。
很好啊,很好,这其中首辅赵菘每年从临安伯那里得二十万两白银,其余的阁臣们一人是十万两,比他这个皇帝都有钱呢。
不论太上皇在位的时候,只说这五年来,赵菘就得了百万两白银了。
贾琮说错了,江南的保护伞不是临安伯,而是内阁,内阁所有人,难怪年年抗倭,年年败,银子却是哗啦啦地花了出去。
好在,皇帝也不傻,捏着这账本,很快大笑起来,也咳得喘不过气来。
宋洪忙要上去给他缓气儿,皇帝摆摆手,不让其过来,亲自将账本和密奏放好,趴在炕上好一会儿,才平息下来。
小太监在门口悄悄儿打着手势,宋洪见了,将药碗端给泰启帝喝,“皇上,几位阁老在外头等着,皇上宣不宣召?”
泰启帝默然片刻,情绪又有些激动,刺激出咳意来,手握拳头,遮挡住唇,轻轻地咳嗽了两声,“宣吧!”
又是为了银钱分帐的事,三百万两白银,除拿了五十万两出来应急,太上皇又要了二十万两过去起摘星楼还是望月楼,专门用来献青词。
简直是胡闹!
眼看着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要保不住了,泰启帝着急上火,前儿熬夜稍微晚了一些,着了凉,一场咳嗽,半个月了还不见好。
几位阁老进来,见皇帝脸色不好,先是礼节性地问候了几句,期间,皇帝又咳了几声,赵菘忍不住抬起头,朝皇帝看了一眼,默然间,不知道在想什么。
“皇上,臣等还是为了攀月楼的事而来,工部这边已经开始着手建起来了,二十万两银子也早就投进去了,如今算是起了个地基,眼看就要过年了,一大笔材料的钱可以先欠着,可匠人们的工钱却没法欠,皇上,臣以为,可以先将甄家这笔抄家的银子先挪出去,暂时将匠人们的工钱付了,这关乎皇家体面。“
为这笔银子,内阁和泰启帝已经扯了不下十次了,前几次内阁还没来得这么全乎,今日全来了,这架势就是势在必得了。
若没有贾琮这份密奏,泰启帝此时会发疯,说不得会克制不住想要拿剑砍死这几个内阁阁臣,但此时,他突然冷静下来了。
不就是银子吗?
不提江南五大世家的银子,就说一个临安伯府的银钱,就抄了六百万,比起甄家的还要多。
至于说甄家只抄了三百多万,皇帝并没有起疑心,甄家一向是太上皇的钱捞子,这些年想办法供养太上皇,远没有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富有,一是不敢,二也是这一代家主甄应嘉不是个有能为的。
甄家在走下坡路。
但临安伯不同,统浙江总兵,身负抗倭之责,且不说一贯吃空饷,喝兵血,只说为江南世家打保护伞,自己又有海商生意,与甄家身份不同,财富远超甄家,也是理所当然。
况且,他捏了这账本,攻守之势异也。
泰启帝的目光从几个内阁阁臣的身上一一梭巡而过,他的手掌轻轻地抚摸着身边的密奏匣子,声音淡漠,略有些久病的沙哑,“三百万两白银,如今还有两百二十万两,朕且问你们,今年年关打算如何过?来年开春,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春耕赈灾都要不要钱?今年的清算,明年的结算,朕以为应当都出来了吧?”
赵菘跪了下来,拿出了一份条陈,双手奉上,“臣与户部已经将今年一年开支按各部和两京十三省的实际用度都报上来了,该结算的,不该结算的,户部已经做了综算,内阁也拟了票。”
宋洪忙接了过来,再呈递给泰启帝。
泰启帝打开,一字一句地看过去,看完之后,合上了。
他看着赵菘道,“去年,先是三个省大旱,颗粒无收,北边和东南几次大战事,再加上入冬后几场大雪,北边的雪灾,百姓们流离失所,朕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两京十三省全年的税银一共三千四百二十五万两,比太上皇时少了九百万两,比世宗皇帝时期少了一千三百多万两,去年年初拟定的各项开支是两千五百三十万两,可是你们这份奏报里头是多少?“
泰启帝将奏疏扔还给了赵菘,奏疏的一角触碰在了赵菘的面儿上,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老臣,首辅的颜面,今日算是尽失了。
头一次,赵菘的心头升起了一股恐惧,这是他在面对泰启帝时从未有过的,忙磕头道,“臣有罪!一共是四千八百三十万两,超支一千四百一十万两。”
“一千四百一十万两,亏空达九百七十万两。朕真是不知道你这个户部尚书是怎么当的?”
这话就很严重了,几个阁老们心头咯噔一下,情知有异,难道是江南那边又出了什么幺蛾子?
几位阁臣均是只敢眼观鼻,鼻观心,眼角余光都不敢往外露了。
泰启帝问道,“那就说说,这些超支都是怎么回事吧?”
“回皇上,超支里面,兵部占了两百万两,其余的一千二百一十万两都是工部、吏部超支。且不说兵部超支,工部超支一部分是建造海船,年初报的预算是二百万两,实际结算是四百万两,一部分是泰陵,再就是修大明宫……,修永定河、新安江和淮河工部年初报的是五百万两,结算是七百五十万两,超支的亏空是四百五十万两。“颜惟庸道。
“修河的款项,河道衙门有详细的账目可以查询,泰陵和大明宫修建的款项,一共超支四百万两。”
“朕听说,有些省份已经把赋税征到了泰启十年了,是吗?这些个臣子们啊,对朕这身体还真是有信心呢,朕都没想过要活到泰启十年去。
说说吧,还有三百六十万两亏空又是从哪儿来的?哦,算不得三百六十万两了,贾琮从江南弄了三百万两白银,又给辽东那边五十万两应急,你们是不是忘了,这一里一外,还多了十万两银子出来了。”
“臣等死罪!“
赵菘带头叩首,其余四人也都跟着五体投地,面上恭敬,心里是怎么想的,就不知道了。
泰启帝眸光幽幽,一一看过去,心中萌生出了将贾琮召回来的冲动,武器加上白银,他才有与这帮人对峙的实力。
这也是他适才敢向赵菘发作的原因。
“赵菘留下,你们几个先外头候着,朕有话要单独对赵菘说!”
赵菘震惊不已,抬起头来斗胆朝皇帝瞟了一眼,忙飞快垂下眼帘,他实在是猜不透这皇帝的心思了,莫名地心头升起了恐慌。
等其他几位阁臣爬了出去,皇帝摩挲着那密奏匣子上云龙纹路,不疾不徐地道,“老先生,朕记得你是永嘉十年中的进士吧?朕听说当时,世宗皇帝看了你的策文,称你贤者之相,有辅政之才,点你为状元。你且跟朕说说,何为贤者?”
赵菘趴在地上,汗如雨下,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敢赌,只好顺着皇帝的话说下去,“臣有负皇恩,死罪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