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 章 (16)(1 / 2)
第十一章 语言和文学
晚,现在又似乎要离开它了,这在心理上不是偶然的事①。汉语的诗②沿着和法语差不多的道路发展。音节是比法语音节更完整、更响亮的单位;音量和音势太不固定,不足以成为韵律系统的基础。所以音节组﹣﹣每一个节奏单位的音节的数目﹣﹣和押韵是汉语韵律里的两个控制因素。第三个因素,平声音节和仄声(升或降)音节的交替,是汉语特有的。△
总起来说,拉丁和希腊诗依靠音量对比的原则;英语诗依靠音势对比的原则;法语诗依靠音节数目和响应③的原则;汉语诗依靠数目、响应和声调对比的原则。这些节奏系统,每一种都出自语言的无意识的动力习惯,都是老百姓嘴里掉出来的。仔细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它的动力特点,就能知道它发展过哪样的诗。要是历史曾经跟它的心理开过玩笑,我们也能知道它本该发展哪样的诗,将来会发展哪样的诗。
不管一种语言的声音、重音和形式是怎样的,也不管这些东西怎样影响了它的文学的外形,总有一种暗中的补偿规律给艺术家保留用武之地。要是他在这一边受到一点拘束,他可以在那一边发挥一下。并且,如果他一定要上吊,他总有足够的绳子。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语言本身是表达的集体艺术,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个人在集体的创造里消失了,可是他的个人表达留
① 斐海戎(Verhaeren)并不是六拍诗(Alexandrine)的奴隶,可是他谈到翻译"黎明(Les Aubes)"的时候,对西蒙斯(Symons)说,虽然他赞成英译本不用押韵,他发现在法语这就"没有意思"。
② 原文verse,泛指韵文。-﹣译者
③ 原文echo,指同位元音和押韵。-﹣译者
口充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言。讲究音量的诗句,在希腊语里是完全自然的。不仅因为诗和歌谣、舞蹈是同时发生的①,并且因为长音节和短音节的交替在希腊语的日常运用里是活生生的事实。声调虽然只是次要的音势现象,可是它能使音节更具有音量上的个性。把希腊诗的韵律用到拉丁韵文上去,不算太勉强,因为拉丁语也有对音节的音量差别很敏感这一特征。不过,比起希腊语来,拉丁语显然是更侧重重音了。所以,模仿希腊语的、纯粹的音量韵律,大概会让人觉得不像在原来的语言里那样自然。企图用拉丁、希腊的模子来铸造英语的诗,从来没有成功过。英语的动力基础不是音量②,而是音势,是重音节和轻音节的交替。这个事实使英语的诗有完全不同的倾向,过去决定了英语诗格的发展,现在还对创造新诗格起作用。法语的动力里,音势和音节的分量都不是深刻的心理因素。法语的音节本身很响亮,音量上和音势上没有多大波动。音量或音势韵律用在法语上很不自然,就像音势韵律不能用在经典希腊语上,音量或纯粹靠音节的韵律不能用在英语上一样。法语的声律不得不在以音节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发展。同位元音和后来的押韵,不能不是受欢迎的、几乎不可少的手段,用它来把一串串支持不起的啊亮音节说清楚或分成段落。英语能接受调整到主观轴,为了阐释这个定义,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戴着的眼镜褪下来拿在手里作为观察的对象,眼镜的客观性就强;如果是戴着眼镜看东西,眼镜已成为观察主体的组成部分,眼镜的主观性就强。又用"舞台"来打比方,作为观察对象的眼镜是在舞台上,是台下观察主体注意的中心;作为观察主体一部分的眼镜不是注意的中心,不在舞台上而在舞台下,同样,对语句表达的客观情景,说话人作为感知的主体,对其中某一实体的"识解"可以是客观的,意识到知觉客体的存在,也可以是主观的,未意识到知觉客体的存在,因为它已成为知觉主体的一部分。
在共时平面上,Langacker 认为下面三个句子的主观性逐次加强:
(23) a.Mary i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Jane.
(玛丽对着简坐在桌子那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