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吴国皇帝拜见武帝(1 / 2)

加入书签

武帝翻阅奏章,假装没看见。

  杜预、王浑和王浚这帮哥们儿,收了吴国的投降书,带着队伍得意洋洋地回京城。

  第二天,他们几个跟吴国皇帝一起见武帝。

  吴国皇帝跪拜称臣,武帝让他上殿坐绣墩,还说:

  “这座位我可是给你留了好久。”

  吴国皇帝回应:“我在南方也留了个座位等您呢。”

  武帝听了哈哈大笑,立刻摆下盛宴款待大家。

  他封孙皓为“幸运之星归命侯”,还让他的子孙瑾当上了“中场指挥官”。

  至于那些投降的大臣们,也都得到了各自的官职。

  丞相张悌虽然壮烈牺牲,但他的后代也得到了封赏。

  史书上说:破虏将军坚带着一支孤军深入敌后,凭借忠诚和愤怒的决心,勇往直前。

  他不仅扫清了陵墓的障碍,还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而讨逆将军策则像个小孩子一样,带领一队人马冲向江东。

  那些老将和学者们被打得措手不及,真是个天才啊!

  文帝继承了父兄的事业,结交了忠诚贤良的朋友,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在赤壁之战中,他果断决策,成功击败了强大的敌人。

  如果不是明智又勇敢,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王浑和王浚因伐吴之事产生了矛盾,两人互不相让,争论不休。

  因此,武帝没有对诸将进行封赏。

  王浑上表说王浚违反诏令,擅自处理吴国降兵,应该加以惩罚。

  将士们得知后,劝武帝不要听从,于是灭吴的功劳没有得到封赏。

  王浚认为自己功劳大,却被王浑及其同党所压制。

  每次上朝时,他都向武帝奏报说:

  “臣有汗马之劳,却被指责为指鹿为马,似乎没有一点功劳了。臣并不是贪图赏赐,只是想激励后来的将士们勇于立下功勋。”

  然而,武帝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王浚非常愤怒,直接离开了朝廷,而武帝也宽容地原谅了他。

  第二天,有关部门上奏说王浚违反诏令,行为放纵,应该交给廷尉问罪。

  武帝没有同意,而是命令廷尉刘讼调查两人的功绩。

  刘讼认为王浑是首功,而王浚违反诏令是次要的功劳。

  武帝对刘讼的判断感到愤怒,将他贬为京兆太守。

  随后,武帝下令增加贾充和王浑的食邑八千户,并晋升王浑为公爵。

  同时,杜预和王戎被封为县侯,其他将领也得到了不同的赏赐。

  此外,还策告羊枯庙,将其夫人封为万岁乡君,享有五千户食邑。

  王浚在家闲得慌,天天抱怨朝廷没给他应有的荣誉。

  他的远亲范通来串门,看穿了他的心思,就逗他说:

  “老兄,你的功劳是大大的,但就是装逼的功夫还不到家。”

  王浚一愣:“啥意思?”

  范通继续开玩笑:“你得学学那些高人,别人问起你的英雄事迹,你就谦虚地说:‘全靠领导的英明和同志们的努力,我哪有啥功劳啊?’这样既能显得你高风亮节,又能让别人觉得你深不可测。”

  王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以前太实诚了,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有多厉害。”

  王浚说:“我最初因为邓艾的事情而感到恐惧,害怕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不能不说话。如果不能把心里的话说出来,那就是我的偏颇。”

  于是王浚愤愤不平。

  当时的人也觉得王浚的功劳大但回报轻,为他感到惋惜。

  后来博士秦秀上表,论述王浚的功劳被冤枉了,武帝才把王浚升为镇东大将军,封杜预为襄阳县侯。

  因此王浚非常高兴,感谢皇恩后就回家了。杜预也感谢皇恩,辞别武帝去镇守襄阳。

  杜预到了襄阳后,认为虽然天下太平,但如果忘记战争就会陷入危险。

  于是他勤于练兵,严格防守。

  史书记载杜预不骑马,射箭也穿不过铠甲,但他用兵制胜的能力却是其他将领无法比拟的。

  晋武帝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四海安宁,于是召集文武百官讨论是否应该撤销州郡的武备。

  大臣山涛劝谏说:“自古以来,州郡的军队都是为了防御边境的患难而设立的,怎么能轻易撤销呢?希望陛下能够学习古代的制度,从而获得大治,谨慎地制定长远的计划。”

  然而,晋武帝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第二天,他发布了诏书,命令各州郡取消武备。

  陶璜是交州的牧守,他认为这个决定不可行,也上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交州横跨数千里,有六万多户不归顺的人家,只有五千多户服官役。两个州唇齿相依,只有军队才能镇守住。而且宁州的各夷族,占据着上游的位置,水陆交通更加便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