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意气风发(1 / 2)

加入书签

范秦苑自从入了清风书院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短短半个月已经坐上史令官的位置,而他又通音律便被派到御音司,与其他人一同完善泰山祭祀的乐曲。泰山祭祀是皇帝登基后为求国泰民安而准备的大型祭祀活动,李隆基因蝗灾将泰山祭祀推到明年春季,而现在则是准备阶段,除了礼部外,户部,工部都有参与,清风书院则担负起明理,施礼,德贤,修乐的重任。

“胡闹,此段加入竹笛,轻浮缥缈,音虽空灵但祭祀是与神明的沟通,怎能轻挑。”范秦苑将手中乐谱重掷在案几上,理论着。

坐在一旁的是礼部派来监事王良,他不通音律只是配合御音司按照祭祀顺序准备乐曲,见他急了眼便和声说道:“范大人莫要急,这部分只是衔接而已,总共时长也不过半柱香,以往都是如此。”

“哼,以往?难道前人就没有犯错的时候吗?乐曲主律重要,这连接之处也不能忽视,你且放在这,等我改好了再来取。”范秦苑说完话,便陷入沉思。

王良本想着今日把乐曲带回去,开始准备器具排练,没想到还要再来,有些不乐意,笑着说:“范大人,这段薛总司已经看过了,您只需要加上注释签上名字便可以。”

范秦苑冷言令色道:“胡闹,既然让我负责,我就有权审查修改,既然有不妥怎能随便了事。”他想这样的乐谱虽然也能说得过去,但要签上自己的名字自然就是自己认可的作品,他是断然接受不了如此的瑕疵。

王良见他执迷不悟,心想或许他是新来的人不知道薛林凌的名号,想逞能罢了,“范大人好大的权利,只是薛总司已经首肯过了,你难道还能看出什么不妥来吗?”

范秦苑见他三番五次的搬出薛总司,心中诧异,还是身后的同僚提醒道:“薛总司就是薛林凌,负责御音司和御舞司的总教司。”

薛林凌是太平公主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得父亲言传身教,精通音律古谱,年少时与李隆基同在宫内学习,又因同爱古琴,善编曲,趣味相投成为了知己,李隆基登基后其母想要发动政变他曾苦劝无果,便自愿进入清风书院学习,不理朝政。

在御音司的官员对他还是很佩服的,别看年纪不大,已经是名声在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独自一人修复古曲《鄢陵曲》,也是因此才成为清风书院的总教司。

范秦苑意味深长的“哦。”了一声,便继续陷入沉思,王良见他置之不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赌气出来拂袖而去。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出半日薛林凌便已得知,不过他到不在意,那段乐曲他也觉得用竹笛不妥,只是并未找到更佳替代,暂且维持原样就好。

“陛下最近甚是疲惫呀。”薛林凌站在厅内,将手中的卷轴递给苏盛,温文尔雅的说,“臣已将《永宁曲谱》修复完成,请陛下过目。”

李隆基摆摆手烦躁的说:“稍后再看吧,朕正有一事烦心,想听听你的意见。”

薛林凌拱手说道:“愿为陛下分忧。”

李隆基命人展开一幅画卷,走下来指点说道:“这幅画是大食国使者送来,说是六月初六会有使团来洛阳朝圣,希望到时能用此仪仗迎接。”

薛林凌走上前仔细观瞧,画上是由十二人组成的仪仗,衣着也是大食国乐师的样子并无奇特,待他细看才明白,原来十二人手中各有一乐器,有的似萧却无孔,有的如蛇盘在手中,有的像月亮中间是一根根丝线。

“这些应该是大食国的乐器,这个与我们的箜篌很是相似,名曰:竖琴。而这个称为胡笳,臣曾在清风书院的聚宝阁中见过,另外这些似有印象,不过还要待臣去查查典籍记录。”听薛林凌这么说李隆基稍有安心,吩咐苏盛赐腰牌准许随时入宫查阅典籍。

“不过,知道名字与能演奏相差甚远,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似乎不太可能。”李隆基消瘦的脸颊上依旧愁云不展。

薛林凌提议道:“陛下为何不贴出皇榜,征选能人贤才呢?”

李隆基当然也想过,只是如此一来大食国使臣必然得知,恐会笑话大唐,他摇摇头说道:“此事不宜张扬。”

薛林凌心领神会,又提议道:“那不如在清风书院之内张贴告示,近半年来清风书院也集贤聚才说不定会有深藏不漏之人。”

这倒是个办法,很快消息便传遍整个书院,这里虽叫书院其实就是朝廷的储备干部培养所,人才济济。

“薛总司,外面有人求见。”侍从回话。

薛林凌正在研读《百乐集》,希望能找到些大食国乐器的蛛丝马迹,他这样已经三日,并且谢绝会客,“何人,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不要来烦我。”

“他说他叫范秦苑,是为大食国十二乐器而来。”侍从回话,薛林凌心中甚喜,又觉得这个名字不曾相识却有些熟悉。

“范秦苑?是何人?”薛林凌端起茶杯问道。

侍从想了想回答道:“本月初兵部尚书推荐来了,号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现为史令官,在咱们御音司负责审查泰山祭祀的副乐部分,前几日与王良大人争执的便是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